山海关古城里有许多古建和四合院,其中以王家大院最为知名。如今,它被当做「山海关民俗博物馆」使用,收藏有上万件民间旧物,凡生活所需一应俱全,为游客展现了明清时期最典型的大户人家生活面貌。
王家大院:一座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
(资料图)
进入古城,走到“天下第一关”西侧,就能看到王家大院。
它是万里长城起点的第一家,位于山海关东三条,是一个典型的明清四合庭院。占地十余亩,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,分为四个套院,十八个展厅,五十九间房,包括客厅、书房、堂屋、闺房、少爷房、主人起居厅、陈圆圆厅,以及婚俗厅、食俗厅、私塾馆等文化展厅。
从建筑形态上看,布局严谨,风格典雅别致。整个宅院的建筑用材、营造工艺、装饰技艺精良考究,匠心独具。
漫步其中,仿佛时光倒流。看着眼前的烛台灯火、床橱柜卓、铜盆器皿.....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“清砖铺地叠瓦房,花格窗户映回廊,翠竹摇曳青草绿,燕语蝶舞花凝香。”
关于王家大院的来历,也是有一段传奇故事的。它始建于明末清初,兴盛于咸丰年间,它的主人名叫王三佛,是一位山西的盐商,主要经营盐运、边贸,以及票号生意,到了光绪年间已成为当地的富商巨贾,占据了山海关的“半壁江山”,号称山海关“南半城”。
话说王家原本世代住在山西太原,后来为了逃避战乱和饥荒,只好举家东迁。 一天进入山海关城内,天色已晚,眼看又得露宿荒野。这时候恰巧遇到一个老翁,便询问附近是否有栖身之处。老翁笑而不语,用手向左前方一指,就离开了。王家人沿路而行,一会就看到一座破庙,年久失修,蛛网密布。
王家人又累又饿,便在此和衣睡下。梦中王家主人听到几位老者的声音:“施主,你终于来了!”于是他睁开眼睛,看到眼前浮现三个盘腿而坐的老者,老者接着说:“这附近的百姓一直到很远的地方担水喝,你若积德行善,就帮助他们挖口井吧。”语音刚落,三位老者就消失了。
王家主人顿时清醒,认为这是神灵在指点。便借着月色连夜挖井,一直挖到看见水源才停下。水冒出后,王家主人也精疲力尽,直接倒地睡着。醒来后,听家人说,昨晚挖井之土都变成了金子。王家人顿觉神灵庇护,对着南边跪拜谢恩,遂定居此地经营生意。王家人本着忠厚传家,吃苦耐劳的精神,一路做盐运、边贸、钱庄、票号,家业越做越大。但为人行事却越发乐善好施,连对讨饭来的穷苦人也待若上宾。
过了数年,在一个风雪交加之夜,王家人听到有人敲门,只见门外站着三个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。王家主人忙把三人请入,并让夫人下厨烹食以解三人饥寒。三人吃完饭,比划着要睡觉,主人就给他们安排客房歇息。
次日仆人送早餐时,发现人去屋空。仆人忙清点物品,分毫未差,却发现在他们睡过的床上留有三个金佛。主人顿悟,原来这是佛祖来考察我的品行来了。
为了答谢佛祖,王家主人从此天天烧香拜佛,当地百姓便尊敬地称他为“王三佛”。此后王家生意更加兴隆,终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巨贾,号称山海关“南半城”。
这便是“王三佛”的由来,一段充满传奇的故事。
洞房原来不是指整个房间,而是一张床
我印象比较深的,还有王家大院的婚俗厅。
里边的摆设甚是讲究,上面摆放喜龛,代表天。下面是斗,代表地。斗里要装满五谷杂粮,寓意天赐良缘,五谷丰登,上面撒上红枣、花生、桂圆、栗子,寓意早生贵子、富贵满堂。
洞房的色调以红色为主,代表红红火火,欢欢喜喜,而且有避邪之说。洞房不是整个房间,而是指“拔步床”,也写做“八步床”,意指需跨八步才能上床,是一种夸张说法。
洞房的两旁立着一对烛台,结婚时要一起点上,代表洞房花烛夜。如果一个烛台上的蜡烛灭了,另一支也要立即熄灭,寓意夫妻二人婚后可以同生死、共患难。
这座大院还与一对历史名人有关,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,就与陈圆圆住在这里。
别看王家大院现在只是一座空落落的宅院,看似冷清,其实背后有很多的故事,以及人情世故和人间烟火。可以说,它是一部镌刻古城文化印记的历史画卷。
HI,我是韦宇教,专注于旅行、摄影、写作,出版散文集《愿无岁月可回头》。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,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。欢迎关注和评论,带你发现不一样的有趣、有料的旅程。人生即遍路,你的故事讲到了哪?
关键词:
Copyright@ 2015-2022 南极文娱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2022077823号-13 联系邮箱: 317 493 128@qq.com